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人若富贵,开口便知”:真正富贵的人,往往这样说话!有你吗?

    信息发布者:刘保生
    2021-09-19 18:57:23    来源:今日头条   转载

    一个故事就是一段人生,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这个故事说:一家人喜迎新生儿,满月的时候,家人们将孩子抱出来给客人看。

    有人说这个孩子有富贵相,也有人说这个孩子未来官运通达,于是他得到了家人的一番感谢。

    突然有一个人说这孩子肯定会死,虽然他说的是实话,人也纵有一死,但是对一个刚出生的新生儿说如此歹毒的话,结果得罪了家人,完全是咎由自取。

    “人若富贵,开口便知”:真正富贵的人,往往这样说话!有你吗?


    由此可见,一个人说话的水准,决定了他的修为和素养,俗话说,“天狂有雨,人狂有祸”,倘若自己目中无人,言语谈吐中总是透露着恶意,那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在我们的身边,有的人能懂得善用自己的言语和别人交流,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喜爱。在一定的情形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关键时刻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这便是言语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会说话的人,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只需在平时的交流中,懂得谨言慎语,尤其是能遵守这三个说话技巧,来日必然能大富大贵,财运自来。

    01语不贪多

    “人若富贵,开口便知”:真正富贵的人,往往这样说话!有你吗?


    能说会道之人,嘴似抹了蜜,总能妙语连珠,容易讨得他人的欢喜,也容易成事。

    人这一生,会说话固然是一件好事,但 “言多必失”的道理,也同样值得我们经常反省。

    我们在与别人交谈时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心态好了,说出来的话也是良言好语,能够将自身的正能量的东西传染给别人,起到正能量的作用。

    反之,当一个人负能量越多时,整个人的思想就较为邪恶,说出来的话会抱怨连天,这时,就很有可能让自己因说话而犯错。说得越多,祸患就越多。

    “人若富贵,开口便知”:真正富贵的人,往往这样说话!有你吗?


    有道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就是你说的话可能在当时情况下可以有不同解释,而你只是专注于你的表达,但听者可能认为你说的是其他的一种解释,也有可能本来是开玩笑,但别人很在意,势必会让自己惹祸上身。

    所以宋代苏洵在《衡论·远虑》上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意思是: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要说就全说出来。指毫无保留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实,这是非常愚蠢的处世行为,容易显现自身的说话格局,伤害自己的命道福报

    一个人言语谈吐不在于说了多少话,而在于说话的质量。只要抓住重点,沁人心脾,就可以给自己带来好的人缘善报。

    02言不论非

    “人若富贵,开口便知”:真正富贵的人,往往这样说话!有你吗?


    常言道:“论人是非者,必为是非人”。说别人是非的人,必定是个处在是非中的人。

    一个人若喜欢议论他人的是非,那么他其实已做得很不道德了;捕捉到一点风就是雨,这样的人,最会添油加醋,其为人品质的恶劣程度可见一斑。

    《增广贤文》说:人,修德持正最难,四处搬弄是非,卖弄口舌之人,必不是修德之人;说话添油加醋,随意取笑他人,必不是持正之人。

    如果遇到这类人,就该注意了,他们自己本就是一个是非之人。以彼之身观己之身,找出他们存在的缺点,对照自己进行改善,这是一种修德的方法,虽然不能远离是非,但亦能分辩是非,不至受到他人言论的影响,而失去或减少自己判别是非的能力。

    “人若富贵,开口便知”:真正富贵的人,往往这样说话!有你吗?


    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你在做一件事情,你自己执迷在其中,只有你身边没有参与的人才看得清你到底身处怎样的事件和环境当中。

    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的人看得清楚。

    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因此,人这一生,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然后再做一个看破不说破的人,这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境界,也是对别人最好的良善,更是保全自己的最好办法

    03话留三分

    “人若富贵,开口便知”:真正富贵的人,往往这样说话!有你吗?


    话不可说尽,事不能做尽,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对人生势必百害而无一利。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诗经》上说:在室内敲钟,声响传到室外。鹤在深泽岛鸣叫,叫声传到天空中。如果能修养身心,哪里怕不荣耀!姜太公亲自践行仁义,七十二岁重用于周文王、周武王,得以施展他的建议。

    受封于齐,七百年而不断绝。姜太公这样的榜样,使后来的士人受到鼓舞,彻夜勤学,奋勉力行而不敢懈怠。就像鹡鸰鸟又飞又叫。

    “人若富贵,开口便知”:真正富贵的人,往往这样说话!有你吗?


    古书上说:天不因为人怕冷就停止冬天,地不因为人厌恶险峻就停止广大,君子不因为小人喧闹反对就改变他的品行。天地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君子有恒久的德行;君子有正当的道路,小人计较自己的私利。

    要想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明哲保身,那么“话不说满,且留三分”,是人必须要精通的一门处世学问。

    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不可以不知道百姓的本性,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心理,知道了他们先天的情理和后天的习惯,百姓才能彻底的服从你的政令。

    所以说,国家治理得好,百姓便爱戴你;政治清明平和,百姓自然没有怨尤。所以一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时,理想不可要求太高,目标不可设得太远,不要责求百姓干能力做不到的事。

    “人若富贵,开口便知”:真正富贵的人,往往这样说话!有你吗?


    如果你用古圣先王成功的理想,来要求百姓及时达到,恐怕百姓要敬而远之,不敢欢迎了。你告诉他们长远未来的目标,百姓做得痛苦,当他们痛苦时,就要避开了。

    所以古来帝王的冠冕上,垂挂着一串串的玉,正为着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用棉絮塞耳,是为着警惕自己,不可听得太精细了。

    所以水太清澈,就没有鱼还能生存下去;人太精明,就没有人跟你做伙伴了。所以把百姓邪枉的坏事改正过来,使他们自己心安理得;用宽大怀柔的办法引导百姓,使他们自己能寻求本身的完美;度量百姓的资本,因材施教,使他们自己能找到前途。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种人,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能将话说得太满太绝,要懂得以守为攻,以退为进。

    “人若富贵,开口便知”:真正富贵的人,往往这样说话!有你吗?


    百姓偶然犯了小的过错,必要找出他的好处,来赦免他;如果要判死刑的,想法子让他活下去,这样他就会好了。

    因此,上下就能打成一片,融成一体,而不相离了。所以仁惠是施政的先要,施政不当,就没法教导百姓,百姓未会学习,就不能驱使他们。

    总而言之,好的言语能让听者感到舒适、愉悦,让自己左右逢源,多结善缘,必有善果,故此,若是能够学会以上这三种“技巧”,就是拥有富贵福报的人了。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